文章正文
# 一、孙权简介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缔造者。他继承兄长孙策之业,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军。最终在建安二十四年(219)称王,并于黄武元年(222)正式建立东吴政权,定都建业(今南京)。作为一代帝王,孙权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取得显著成就,而且重视文化与教育,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江东文治”,这为东吴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孙权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尚未形成,他更多地通过制度和政策来推动文化发展。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工具、实物、工艺品等。它强调的是口传与传承,以及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而将“非遗”的保护上升到国际层面。至2021年底,中国已有42个项目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26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三、孙权时期的文化背景
在孙权的时代,东吴与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和南蛮诸族文化相互交融。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以儒学为主导思想,但在孙权的支持下,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孙权下令修复古籍,召集文人墨客参与编纂书籍,如《三国志》即是在他的支持下完成的。他重视科举制度,并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之一,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孙权还提倡佛教与道教并存,允许民间祭祀活动的存在。
#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萌芽
尽管孙权没有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保护措施,但其统治时期的文化政策中已包含了一些对文化传承的关注点。如:
1. 重视文献编纂:孙权鼓励文人进行古籍整理工作,并设立专门机构,如秘书监、校书郎等负责修史和藏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2. 促进文化教育发展: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使更多年轻人能够接受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进而掌握经典文献中的知识体系。
3. 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孙权允许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并存,并支持民间祭祖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态多样性。
#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即便是在孙权的时代,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认识已有初步体现。例如,在修缮古籍的过程中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资料,还促进了古代书籍的版本学研究;科举制度下培养出了一批批学者官员,他们后来又成为传播儒家文化和知识的重要力量。这些举措无形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六、孙权与东吴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我们仍然可以从孙权的文化理念中汲取灵感,并借鉴其做法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具体来说:
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端午节龙舟赛等民俗项目,不仅能够增强国民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
2. 构建数字化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及网络展览馆。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扩大其传播范围,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参与进来。
3. 加强跨文化交流互鉴:鼓励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与合作,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借鉴。这有助于促进全球文化的多元发展,并为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 七、结语
尽管孙权并未直接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但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发展政策却在无形中孕育了这一理念萌芽期的到来。对于今天而言,在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既要重视其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更要注重创新形式和方法以满足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通过回顾孙权及其时代背景下的努力与贡献,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重要性,还可以从先贤智慧中获得启发,推动这一宝贵财富得到更好的保存与发展。
上一篇:金文: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艺术
下一篇:内蒙古与士大夫的互动历史